第七章   神国的奥秘

      我们的中心论题是:神的国度是神的救赎性王权,这王权强而有力地运作,要在世人当中建立他的统治;在世代的末了国度要以启示性行动出现,但借着耶稣和他的事工已经进入人类历史之内、克胜邪恶、解救人脱离邪恶的权势、带领他们进入神王权的福乐中。神的国包含两个伟大的时刻:在历史之内的应验成就,以及历史结束时的极致完成。上述的背景正是耶稣讲论天国比喻的布景。

解释天国比喻的准则 近代鉴别学制定了两项解释比喻的准则,是按历史正确了解比喻不可或缺的准则。

      第一项准则是宇力赫(Julicher)发表的。他设立了这个基本原则:不得把比喻当作寓言故事来解释。

      寓方故事是教师的教学工具,是教师本人创作有虚构故事的细节作可以决定,他可以刻意安排,使每一项细节都代表一特定训示。列王记下十四章九、十节的「蒺藜和香柏树」就是一则浅易的寓言故事。

      比喻却是从日常生活中取材的故事,用来传授一项道德或宗教真理。这故事不是作者虚构创作的,他也不能随意安排故事的细节。因此,故事的细节通常对比喻所要表达的真理无关紧要。比喻主要是为了传授一 项真理,不是要表达多项、复合的真理。

      「不义的管家」这比喻(路十六1—13)清楚说明了这个原则?如果钻牛角尖,这个比喻可能会变成「聪明比诚实更好」的教训,无稽之至。失羊比喻的「九十九」只羊(路十五4)和失钱比喻的「十」块钱(路十五8),这些数目字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。我们也不必钻研、强解「好撒玛利亚人」比喻的强盗、祭司、和利未人;油和酒;二钱银子;耶路撒冷、耶利哥、和客店;以及那牲口。

      所以我们要从每一个神国比喻,找出一项中心真理。

      鉴别学的第二项准则(不是宇力赫提出的)是:比喻要按当日耶稣传道时的历史性生活背景来解释,不要按日后基督教会的生活背景来解释。换句话说,不要把比喻当作预言来解释,因为这不是健全的历史解经法。比喻不是教会将来光景的预言,也不是福音未来在世界如何运作的预言。比喻要从耶稣这个人,在巴勒斯坦这个地方传道这件事的历史角度来解释。当然,倘若「耶稣的事工」与「真道和教会在世上的使命」有类比的地方,那么,前者(耶稣)的比喻,是可以应用在后者的情况上。然而,解经学者所关心的,是找出比喻在耶稣传道事工中的历史性意义。

      宇力赫的方法,在这一点上(上述第二项准则)是不完全的,因为他以为比喻所表达的宗教真理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。近代学术研究(尤其是陶德的著作)揭示,比喻的Sitz im Leben(生活背景)就是耶稣对神国的传扬。学者耶利米亚认为这项揭示,是历史鉴别学的突破,展开了解释比喻的新纪元。但是,他批评陶德只顾强调历史这一面,忽略了将来末日那一面,造成「缩水」的末世论,就是没有未来内涵的末世论。他一方面接纳陶德的方法,另一方面他建议更正陶德的结论。他试图借着恢复比喻最初的历史性形成,来发掘这比喻原有的信息。他建议「在实现过程中的末世论」。耶稣的传道事工开启了末世实现的过程,他以为很快便会到达末世性极致完成。早期教会则把这个一次完成的过程分解成两个事件,因此早期教会把一些原本是「非末世性」意义的比喻应用在耶稣再来的事件上。

      可是,耶利米亚的基本大前题偏差了。他认为要恢复比喻的原本意义,必须从「比喻对当年犹太听众的意义」这个角度去发掘。这就假设了比喻的正确Sitz im Leben(生活背景)是犹太教,而不是耶稣的教训。这就限制了耶稣的「创新能力」。我们必须容许这个可能:耶稣的教训远远超越犹太思想。因此,比喻的正确Sitz im Leben(生活背景)是耶稣的教训,不是犹太教。

神国的奥秘 学者耶利米。有一项假设:福音书所记载的天国比喻,其形式经过早期教会演变更改,已大大不同于耶稣原本所讲的形式。所以要努力探求恢复原本的形式。其实,不用耶利米亚的假设,神国比喻现今的形式(福音书所记载的)按耶稣当时的生活背景,也可以有足够的历史性解释。神国比喻的历史性Sitz im Leben(生活背景)可以用一个词全部概括——「奥秘」。马可福音记载耶稣向门徒说:「神国的奥秘,只叫你们知道,若是对外人讲,凡事就用比喻;叫他们看是看见,却不晓得;听是听见,却不明白;恐怕他们回转过来,就得赦免。」(可四11—12)神国的奥秘就是:神国在其启示性彰显之前降临历史之内。简言之,神国的奥秘就是:「应验成就,但尚未极致完成」。这是马可福音四章和马太福音十三章那几个比喻所说明的唯一真理。

    mysterion(奥秘)这个字在旧约圣经里是出现在但以理书。其实 ,「神向人揭示他的秘密」这个思想是旧约圣经耳熟能详的观念。新约圣经使用这个字的背景是在但以理书。神赐给那王一个梦,他不明白梦的意思,只有借着向但以理这位神默示的仆人启示一个异象才能明白。这个梦和神末世性计划的奥秘有关系。

      库穆兰文献也有奥秘(raz)这观念。「神向公义的教师解明他仆人和先知话语中的一切奥秘。」这句话的意思是:神把特别的亮光赐给公义的教师,能从预言的经文里找出真正和隐藏的意义。这些奥秘关乎那些库穆兰团体期望在末时发生的事件,也关乎神那「属天、不可量、不改变」的旨意。

    奥秘这观念在旧约圣经和犹太文献里有丰富的背景。奥秘这个词在新约圣经里虽然有新的意义,但不是空前创新,而是但以理书里奥秘观念的进一步发展。保罗认为「奥秘」是揭开的秘密。神的计划永古向人隐藏不言,但如今终于显明出来、启示万民(罗十六25、26)。奥秘不是一些只秘传给入教者的机密。奥秘是指「神隐密的思想、计划、和安排,向人的理智是隐藏的,因此必须神向蒙拣选的人启示才会晓得。」然而,奥秘是向一切人传扬的,虽然只有相信的人才明白。一切人都蒙呼唤信靠神;但只有那些接受呼召的人才真正明白。

    这种对奥秘的解释,加强了本书支持的神国观念。神计划要把他的国度带来,这个事实毫无秘密可言,因为每一篇启示文学作品都反映这种期盼。史怀哲的「实现末世论」却误解这项事实。神的国要在末世性权能中降临不是秘密的事实,连正统犹太神学也确认这事实。有一项新的真理,现在借着耶稣本人和他的事工启示赐给人,这项新的真理就是:神的国度,照着但以理书所预见的,最后终将在启示性权能中降临,但其实已经预先以隐藏的形式进入世界,而且秘密地在人中间和人里面运作。

四种土壤 土壤的比喻(一般称为撒种的比喻)有寓言的成份。不能因为这个比喻有寓言的成份,就认定这个比喻(太十三3一9)和讲解(太十三19一22 )是早期教会伪托耶稣讲的。若说耶稣不可能讲寓言式比喻,这是毫无事实根据的假设。但这不是真正的寓言故事,因为比喻的细节对核心教训无关紧要。有四种土壤,只有一种结实。如果有两种、三种、或六种土壤,也丝毫不影响这比喻的信息。如果三种不结实的土壤是因为其他不同的原因而不结实,信息也照样不受影响。有些种于也许被豪雨冲走。有些幼苗也许被冒失的路人踩烂。有些种子也许被田鼠吞吃了。这些细节并不影响核心信息:神的国已经来到世界,有人接受,也有人拒绝。神的国目前只有部份成功,而这成功视乎人的回应。

    虽然这比喻也许可以应用在教会时代福音在世上的传扬,就像老一辈解经家所认为的,但却不是这比喻的历史性意义。这比喻的Si-tz im Leben(生活背景)是耶稣宣告,神的国已经临到世人中间。犹太人以为,国度降临就是神施展大能,无人能站立得住。神的国要打碎不拜真神的列国(但二44)。恶王的权柄要毁坏,国度要赐给至高者的圣民,列国都要事奉、顺从他们(但七27;和合译本稍不同)。耶稣有一项言论,表面上不符合旧约圣经的应许,这应许在当代启示文学作品中曾详细说明,耶稣说这国度确已临到众人,但不是为了打碎邪恶,神的国尚未带着无坚不摧的能力以启示性彰显。相反的,神国现今的工作,就像农夫撒种,并且也不扫净恶人。事实上,宣讲神国的道也许像种子落在路旁,永不发苗扎根;也许肤浅接受,难免一死;也许遭这世代的思虑挤住了,这些思虑和神的国敌对。

      神的国安静地、隐密地在人当中工作。没有强迫他们接受;必须甘心乐意接受。一旦接受了,神国的道(实际上就是神国本身)带来许多果实。无论在该比喻当中,或在比喻的解释当中,都没有强调结实收割。唯一强调的是撒种的性质:就是神国现今的作为。

稗子「稗子的比喻」再度说明神国的奥秘;神国隐密地、出乎意料地、已经临到世界。首先我们要注意,比喻有些细节对解释这比喻毫无意义。仆人是谁,完全不相干。仇敌撒完稗子就走了,这件事无关紧要。稗子薅出来、捆成捆,完全是地方色彩。同样地,仆人睡觉并不暗喻不儆醒。睡觉只是工人整天辛劳后应有的休息。照样地,也不要揣摩「稗子比麦子要先薅出来」的意义。

    老一辈复原派学者大都把神国看作是教会,来解释这个比喻。因此这比喻是描述「神国教会」会有的光景。人子再来的时候,他要把一切叫人跌倒的,和作恶的,从他国里挑出来。(太十三41)表示教会有好人、也有恶人,世界末日之前,神的国在地上也是这样。可是,这比喻说,田地、就是世界(太十三38),不是教会。

      正如旧约圣经和犹太启示文学作品所断言的,神的国降临,会使这世代结束,并开启将来的世代,瓦解人类社会、毁灭不义的人。耶稣强调,在现今世代当中,虽然社会良莠不齐,可是人子再来、神国荣耀显现之前,未来世代的权能却已进入世界,创造「天国之子」,就是那些享受天国权能和福乐的人。神国已经来了,但社会仍未连根拔起。这就是神国的奥秘。

      这样解释,唯一真正困难的地方是这句话:「他们(使者)要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,从他国里挑出来」(太十三41)。这句话似乎区分「子的国度」和「父的国度」;似乎认为恶人已经在国度里(也许在教会里),直到未世性极致完成。乍看之下,似乎有点道理;但这不是唯一的解释,更不是有力的解释。福音书和其他新约书卷都没有足够证据,证明「人子的国度」和「神的国度」是两个不同的国度。再者,耶稣也没有说过神国就是教会。因此,除非不可避免,不然解释这比喻的时候,不要把神国和教会混为一谈。

      这比喻和讲解部份都不需要把神国和教会混为一谈。马太福音十三章四一节不能过份解释为,那些「从他国里挑出来」的作恶之人确曾在国度里。这句话只不过是说,作恶的人要和义人分开,作恶的人不得进入这国度。马太福音八章十二节支持这个看法,将有许多外人从远处来,进入天国,和列祖一起,「惟有本国的子民,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。」「将被赶出」这个希腊字,表示按历史和盟约原是「国度子民」的犹太人,将会被排除,不得进入神国,并不是说曾经一度进入神国,后来被丢弃。因此,「要把……作恶的,『从他国里挑出来』」,只不过是说,将不准他们进去。

      从神国的奥秘——神国现今隐密地在世间连作——这观点来解释这比喻的意义就很清楚。神国已经进入历史,但并没有瓦解社会。神国的儿女已经接受神的统治、享受神治理的福乐。但他们必须继续在这个善恶混杂的社会、良莠不齐的世代中生活。只等末日神国降临的时候,义人恶人才会分开隔离。这比喻的确启示新真理:神的国确已临在世界,创造神国的儿女,他们已经在享受神国的福乐,只是末日审判尚未来到。但是,义人恶人一定会分隔。现今隐密临在世间的国度,终将在荣耀中彰显。到那日,混杂的社会要完结。作恶的要被挑出来,义人在末日神国里要照耀如日光。

芥菜 芥菜种的比喻说明了这个真理:神的国已经以微不足道的形式临在世间,有一天要成为大树。许多解经家以为这比喻预告教会要增长成为大机构、大会社。这种解释基于神国和教会混为一谈,前面我们已经详细讨论过这观点的错谬。另外有些解经家,不把这比喻应用于教会,而说是耶稣门徒圈子增长扩张,又说这圈子是新的团体。可是,快速生长的芥菜不合适说明这个缓慢渐进的增长,倒不如用据实长大成橡树(摩二9)来得贴切。

      大部份近代解经家认为,这比喻的重点在对比微小的起头和庞大的结果,这确是比喻的核心。芥菜种事实上并不是世界上最小的种子,这不过是形容小的惯用语而已。耶稣的门徒迫切想知道,神的国怎么可能借耶稣的传道事工如此微不足道的运动而真个临在?犹太人期盼神国要像一棵大树,列国都要来栖宿。他们无法明白,神的治理若没有包罗万象怎能称得上是神的国度。耶稣那一小群可怜兮兮的门徒与将临的荣耀国度有什么相干。耶稣被宗教领袖撇弃,却受税史和罪人欢迎,他只像个神智不清的梦想家,那里像是把神国带来的?

    耶稣的答覆是:先是小种子,后是大树。他的传道事工虽然微不足道,神的国隐密地临在却是无可推诿的事实。

面酵 面酵的比喻和芥菜种的比喻含有相同的真理:神的国虽然有一天要统治全地,但现在已经进入世界的方式却是卑微得难以察觉。

      这个比喻特别有趣,因为历代以来,不少人用这个比喻来证明各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。许多解经家认为这个比喻的核心真理是:扩散和渗透的过程缓慢但绵延不绝。他们认为这比喻在说明神国增长的方式。一方面有人认为,神的国终将扩散至全人类社会,直到全世界都被这缓慢渐进的渗透和内部扩散的过程更新变化。有人甚至认为,这比喻旨在破除犹太启示文学家对神国刹那间裂天而降的观念,陈述神国发酵的特性,以作对比。

      另一方面,时代主义者认为,面酵是邪恶的教义,渗透背道的基督教会。可是,面酵在希伯来和犹太思想中不常是邪恶的象征,而神国是一种变化更新的能力、缓慢逐渐地渗透,这种观念在现代常讲进步、进化的世纪里很受欢迎,但对耶稣和犹太人的思想而言却是陌生的。

      符合耶稣传道事工的历史背景解释是:这比喻的核心真理在于对比微不足道的面酵和三斗那么大团的面。这比喻确是强调一项事实:虽然面酵体积那么微小,但全团的面都发起来了。这个比喻和芥菜种的比喻分别在于:芥菜种的比喻教导神国的彰显,将来要成为大树那样,如今却是像一颗小种子;面酵的比喻教导,神的国终有一天要遍及全地,没有别的王权能存留。全团面都发起来了。

      要了解这比喻的真正意义,必须按耶稣传道事工的生活背景来解释。全部犹太人都明白末日神国那无坚不摧大能的特性。神国降临就是事物秩序的彻底改变。现今世界和社会的邪恶光景将要完全被神的国取代。因此难题是,耶稣的传道事工并没有开启这样的更新变化。

他传扬神国已经临在,但世界仍一如往昔。神的国怎么可能是这样的?

      耶稣的答覆是,一点面酵放进一团面里,起初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。面酵反而像被面吞灭了。最后,事情发生了,结果是全团面都完全变化了。重点不是在于变化成就的方式。神的国以逐渐渗透和内部变化的方式来征服世界这个观念,完全不是犹太思想。假如这是耶稣的意思,他一定会一再重覆这真理,就像他重覆「人子必须死亡」这未曾听过的真理。缓慢渐进这观念和稗子的比喻并撒网的比喻彼此矛盾,因为稗子和撒网的比喻说到神国来临,会有末日审判并分别邪恶,不是逐渐改变这世界。

      这比喻的重点在于对比新秩序来临时神国最终完全得胜,和神国现今已进入世界这种隐藏的方式。没有人会猜测耶稣和他这小群门徒与那将来荣耀的神国有什么相干。可是,现今临在世界的确实是神国本身。这就是神国的奥秘,神国的新真理。至于将来末日神国怎样来、何时来,就不是这比喻所关心的了。

宝贝和珠子 我们不必花大多时间讨论宝贝和珠子的比喻。那人是谁?那块地是什么?偶然发现宝贝和商人刻意的寻找这对比等等,都不是这两个比喻信息的一部份,只是地方色彩而已。我们必须承认,找到宝贝那人的行为有点不够厚道,但这属于比喻形式逼真的特性,是人们常有的表现。所以也不能反对这事实:两个比喻都说用买卖去获取宝贝和珠子。

      两个比喻都有一个思想:神的国是无价之宝,比所有其他财富更值得追寻。人要变卖一切所有的,才能得到神的国,但比起他所赚得的神国,这不过是个小代价而已。可是,上述所说的,不过是公认的真理罢了。如果这比喻没有讲到神国的「奥秘」,耶稣此处说的不过是虔诚的犹太人早已相信的。他们渴望神的国。其实这两个比喻主要说的是,神的国已经以意料不到的方式临在人的中间,这方式容易被人忽略和鄙视。若接受「神国的轭」、加入法利赛人的圈子、并完全委身于律法,就会使人在犹太人眼中大有声望。若领导反抗罗马帝国的暴乱、建立神的国,就会挑起狂热的反应。但跟随耶稣却等于是与税吏和罪人为伍,这和神国可能有什么相干?

      这些比喻的重点在一件事,并且与任何肤浅的评价正好相反:跟随耶稣就是参与神的国度。在耶稣本人里面,在耶稣的工作里面,没有外在的炫耀,没有可见的荣光,却是不折不扣神的国度本身。因此神的国是比一切所有都贵重的宝贝,是远超一切价值的珍珠。人应该花一切代价去追寻、得着它。

鱼网 最后一个说明神国奥秘的比喻,是网撒在海里,聚拢各样水族,拉上岸来,拣好的收起来,将不好的丢弃。

      老一辈的解经家认为这比喻是预言教会。神国教会里面有好人有坏人,这种混杂在审判之日必定区分隔离。另外有些解经家,他们不坚持这比喻是预言教会,却认为这比喻所说的是人的社团,里面有好人有坏人。这个观点的弱点,是没有重视这比喻在耶稣传道事工的历史背景,并且把神国和教会混为一谈。

      这个比喻和麦子稗子的比喻类似,但多添了另外一项元素。两个比喻都必须从耶稣传道事工的生活背景去了解,就是神国现在已经进入世界,没有产生这种末日分隔,神国现在要在良莠不齐的社会中运作。撒网的比喻增加这项事实——纵然神国在世界运作而创造的团体,也不是一个纯一的团体,除非等到末日分隔之时。

      按历史看来,这比喻回答一个问题,就是跟随耶稣之人的特异性情。耶稣吸引了税吏和罪人。当时大部份的人,盼望神国降临,不只是弥赛亚要「用他口中的话除灭不敬拜真神的列国;……并且……要因罪人心中的思念斥责他们」;他也要「召聚圣民,他要在义中引领他们,」「在他的日子,不再有不义在他们当中,因为都成为圣洁」(次经所罗门诗篇十七28、 36)。但耶稣却没有召聚这样的圣民。相反的,他说:「我来本不是召义人,乃是召罪人」(可二17)。弥赛亚大筵席发出邀请,被邀请的人拒绝了,他们的席位由街上的闲人取代(太廿二 1—10)。神的国和这样的特异相交怎么可能有任何相干?神国的定义和功用岂非除灭一切罪人,并创造一无罪的团体?

      耶稣回答说,确实将有一天神的国要创造一个这样完全的团体。但在此事之前,一项意料不到的神国彰显发生了,就像一个网聚拢了好坏的水族。神国出去向各样的人发出邀请,一切接受邀请的都被接纳,并且现在在神国里做门徒。那完全、圣洁的团体,必须等到末日才来。虽然这比喻可以应用在教会上,耶稣的门徒后来发展演变,确是混杂的一群,可是这比喻原初是应用在耶稣传道事工中实际的情况上。

自己生长的种子 马可福音记载了一个其他福音书省略的比喻,这比喻说明了神国的超自然性质(可四26一29)。我们必须再次牢记,比喻不是寓言故事,并且比喻的细节和其核心信息无关紧要。因此,撒种的人和收割的人是谁,不必深究,比喻的信息和神国作为有关,但和撒种之人的身份无关。比喻说人把种撒在地上,只不过是说种撒了。撒种的人睡觉和起来只不过是说,人对种子的生命和生长不能有什么贡献。许多解经家把生长的因素看作是这比喻的中心信息,并且从生长的阶段:苗、穗、并最后结成饱满的子粒,看出许多重要的意义出来。这比喻常被用来说明自然世界和神的国的之间的类比。正如自然界中有生长的法则,因此也有属灵生长的法则,神的国要通过这些法则,直到福音的小种子带来了大丰收。这种逐渐增长的解释曾被许多不同神学立场的代表们采纳。

      然而,有三件事实反对这种解释。耶稣比喻之外的教训中,并没有讲论过神国渐进增长的观念。如果这个观念是他教训的重要部份,他一定会说清楚,因为这种神国逐渐增长的观念对第一世纪的犹太人来说,完全是一个新观念。其次,撒种和耕种的概念常常出现在基督教和犹太人的文献里,但却从来不用来说明渐进和发展。第三,撒种和收割的隐喻在基督教文献里,都是用来说明超自然的事情。

    虽然一贯末世论解释法(the consistent eschatologyical inter-pretation)有修正的必要,不然就不符合耶稣信息的整体内容,但关于解释这个比喻,这些末世论学派( the eschatological school)却提供了宝贵的线索。他们认为,神的国度是一桩末世事件,与一切人的努力完全不相干。韦斯(J.Weiss)认为这个比喻是在说明一个真相:耶稣与神国降临毫不相干;他不能预见神的国;只有神才能把神的国带下来;人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等待。许多其他解经家也同意,这个比喻旨在教导一件事实:一切人的作为与未来末日的收割彻底无关。

      这固然是有关神国不可或缺的真相。然而,这种解释法,就如同实现末世论( Realized Eschato1ogy),都是以偏盖全的,因为忽略了耶稣信息中最主要、最独特的一项内容——借着耶稣本人的传道事工,神的国已经临在了。因着这项忽略,这种解释法除了说明耶稣传道事工是末世神国降临的预告,就没有再充份说明两者之间更密切的关联。这种纯粹未来式的解释法最明显的困难是:耶稣的福音就不过是陈腔滥调,因为犹太人谁都老早就知道,不必等耶稣来宣扬,末日神国极致完成是一项神迹,不是人的作为,纯粹是神超自然的作为。

      在这个比喻里,撒种和收割必定彼此关联。这个看法并非把比喻改成寓言故事。因为耶稣的传道事工蕴含神国「种子」,有一天要来大丰收。种子撒了,收割有一天要来。无论是撒种、是收成,都是神国的彰显。「神国现今的隐藏和暗晦,将要变成神国荣耀显现。」

      这个比喻的核心真理是:撒种与收成,都是神的工作,都是超自然的作为。「地生五谷,是出于自然的」。种子内蕴生长的能力,这能力不是人安放的,也绝对超过人所能作的。人只能撒种,但神国本身是神的作为。

      现今神国的超自然性质可从经文里与神国连用的字眼去了解。有好些动词是以神国为主词。神国能靠近人(太三2;四17;可一15;等等):神国能降临(太六10;路十七20;等等),临到(太十二28),显出来(路十九11),活跃(太十一12)。神可以赐神的国给人(太廿一43;路十二32),但人不能把神国赐给别人。再者,神能把神的国从人夺去(太廿一43),但人不能把神国从别人夺走,虽然他们可以不容别人进入神国。人可以进入神的国(太五20;七21;可九47;十23;等等),但神国不是他们建立或筑造的。人可以承受神的国(可十15;路十八17 :太五4;廿五34),但永远不能建立神的国。人可以排斥神国,换句话说,拒绝接受神的国(路十11)或进入神的国(太廿三13),但他们不能摧毁神的国。他们可以盼望神国(路廿三51),祈求,神国降临(太六10),或追求神国(太六33;路十二31),但他们不能把神国带下来。人可以在神的国里(太五19;八11;路十三29;等等),但圣经没有说过神的国增长。人可以为天国的缘故作一些事(太十九12;路十八29),但圣经没有说过人造就了或影响了神国本身。人可以传扬神的国(太十7;路十9),但只有神能把神国赐给人(路十二32)。

      上述经文所显示的神国性质,在约翰福音有记载主耶稣的一句话,可说是个综论:[我的basile1a(国)不属这世界;我的basileia(国)若属这世界,我的臣仆必要争战,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;只是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](约十八36)。英文修正标准译本(RSV.)翻译basileia作「王权」,译得很对。耶稣的国度其来源和其性质属于比这个世界更高的层次;神的国是从神来的,不是从这世界来的。神的国是属天旨意的外在作为,是神自己的作为。神的国和人有关,并且能够在人当中工作,也能够透过人工作;但神的国永远不会成为人的工具、仆役。神的国永远是神的国。虽然人必须接受神的国,但这种个人接受的行动不能看作是神国降临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人接受神的国不等于神的国降临。人要接受神国,这项吩咐的基础是:神的国已经借着耶稣进入了历史之内;神已经作了一件新事;他已经借着耶稣的传道事工寻访眷顾他的百姓,赐给他们弥赛亚救恩。这属天的行动需要人的回应,虽然这行动永远还是神的行动。


This file is decompiled by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ChmDecompiler.
Regsitered version does not show this message.
You can download ChmDecompiler at : http://www.etextwizard.com/